新形勢下食品安全四大方向 分析技術標準化位列其中
2016年的全國兩會近日在北京召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一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反觀過去一年我國的食品安全情況,也可以用“穩中有好,穩中有進”來進行概括。2015年,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構筑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方向1
微生物控制和食品分析技術標準化
直擊全球食品安全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
據悉,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抽檢了172310批次食品樣品,其中檢驗不合格樣品5541批次,而監督抽查發現的主要問題中,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樣品的27.9%,成為食品抽檢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另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持續五年開展的年度食品安全熱點解析的內容顯示:微生物污染已連續兩年位列輿情關注的熱點之首,這與全球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相吻合,尤其在肉制品、水產品等微生物污染的高危行業,如何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已成為把控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直以“分析結果、全球可信”為宗旨的AOAC國際組織,多年來通過協商一致原則,開發統一的確認分析方法和實驗室質量保證程序,其官方方法已被全世界的監管機構和組織廣泛接受和認可為“金標準”,許多AOAC方法也被一些國家和地方以法律方式確定或以聯邦食品標準形式執行,如食品法典委員會分析方法標準中所引用的大多數為AOAC方法。那么,如何借鑒AOAC的標準化體系,加速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技術的國際化步伐成為當務之急。
方向2
食品營養與健康的科學評價及產業預測
深度解讀食品工業健康轉型的新趨勢
糧食安全是底線,食品安全是保障,營養安全是目標。這一對我國食品安全的深度剖析,將營養與健康列入我國食品安全的未來趨勢與終極目標。中國工程院有關“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項目報告組專家也提出將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列入我國中長期發展綱要的建議,報告中有關“食品營養與健康”的政策建議也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由此可見,在我國食品工業發展“新常態”的大環境下,食品產業界向營養與健康的轉型將毫無疑問地成為新的增長點。此外,國內外食品科學家多年來在食品營養與健康方面的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亟待尋求與產業對接的突破口,部分研究已逐漸支持其相關食品產業的發展,讓人備受鼓舞;尤其是在老年營養與健康產業發展中,老年食品的研發已引起諸多知名食品企業的關注,部分科研機構對老年營養與健康產業的前期調研與情況分析,也有力地支撐了未來老年食品產業的科學發展。
方向3
進出口食品安全與互聯網渠道的新風險
全方位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隨著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中國市場吸引著眾多國外企業的目光。強大的消費需求和對進口食品的盲目信任,造就了一個非常可觀的進口食品市場。自2004年起,中國已從食品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質檢總局對進出口食品的監管亦從以出口為主,轉變為對出口、進口食品同樣嚴格的監管,并將監管的鏈條由企業延伸到產地;另一方面,原料來源日趨多元化,供應鏈復雜化,輸入性風險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已從境內延伸到境外。特別是去年通過新的《食品安全法》之后,對于進口食品和進口食品原料的管理,令眾多企業不知如何應對。
導致進出口食品消費快速增加的原因除了貿易開放與關稅壁壘大幅降低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時代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全球采購的供銷平臺。在全新渠道下,食品安全的監管也變得更具挑戰。進出口食品出現了“海淘”;自制食品可以在網上隨意開店銷售;餐飲O2O模式對傳統營銷帶來巨大沖擊。食品產業在融入“互聯網+”的概念后,呈現出更加復雜而多變的業態模式。面對這樣全新的業態,政府層面該如何監管,電商企業需要如何把控風險,消費者怎么樣才能保護自身的利益,都是需要集合多方的智慧去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方向4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
以“科技界共識”回應媒體與消費者的“共需”
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其中增加了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規定,即“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及其技術機構,應當按照科學、客觀、及時、公開的原則,組織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檢驗機構、認證機構、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以及新聞媒體,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信息進行交流溝通。”
食品安全是行業堅守的底線,而風險交流則是行業發展的助力。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風險,風險交流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意義重大。有效的風險交流能夠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現狀的認知,而錯誤的風險交流則會將行業推向另一個深淵,因此必須正確地使用這把“雙刃劍”。